在開始之前,請先確認一下你用的作業系統。這個頁面的右上角(看那邊↗︎↗︎↗︎)應該會有一個「選擇作業系統」區塊。請依照你的作業系統選擇!
開始跟 Python 培養感情之前,首先我們必須先稍微瞭解一下它。當我們說「Python」時,其實可能代表一個「語言」,或者一個「使用 Python 這個語言的平台」。
這是什麼意思?嗯,想想你的手機好了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都有語音助理軟體,例如 iPhone 有 Siri,Android 也有 Google Now。Python 也是類似這樣的東西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請多指教 │
└─v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(・∀・)つ
Python
當我們想讓 Python 做事情時,就必須向它下指令。Python 不像 Siri、Google Now 等等使用我們平常講的語言,而是使用特殊的語法。這個特別的語法也叫做 Python——它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程式語言。
我們通常會使用終端機來和 Python 溝通。方法有兩種:
我們在做網站時,通常會用方法 2——我們總不能一直盯著電腦,等著別人連上我們的網站,再告訴 Python 該怎麼辦吧!但是在這篇文章裡面,我們會使用方法 1 練習語法。別擔心,我們在最後面還是會用用看方法 2,感受一下它們之間的差異。
進入互動模式的方法,是打開終端機,輸入下面的指令:
python3
python
按下 Enter 鍵後,應該會看到類似下面的內容
Python 3.4.1 (...)
Type "copyright", "credits" or "license" for more information.
>>>
這代表 Python 已經啟動,進入了 Python shell。當我們要使用互動模式時,都必須在這個 Python shell 中進行。最後一行的 >>>
代表它已經準備接受你的下一個命令。
在任何時候,只要你看到 >>>
符號,就可以輸入 exit()
並按 Enter,以退出 Python shell,回到原本的提示列。接著只要再輸入
python3
python
就會重新回到 Python shell。不過要注意,Python 不會自動幫你記住之前的資料,所以如果你退出 Python shell,之前輸入過的東西就全部會消失,必須重新輸入!(我們之後會教你怎麼把資料存到不會消失的地方。)
我們來讓 Python 執行幾個指令看看。試著輸入 2 + 3
,然後按 Enter。你會看到下面的結果:
>>> 2 + 3
5
這就是 Python 互動模式的標準流程。你問 Python 一個問題,然後它回答你。
┌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5 │ │ 2 + 3 │
└─v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v┘
(・∀・) 你
Python
Python 畢竟是電腦程式,這種計算當然難不倒它。試試看一些更複雜的計算吧!下面是幾個例子:
4 * 5
40 / (7 - 3) * 2
2 ** 3
它們各代表什麼意思?多試幾個數字,看看你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。
解答:Python 除了加減乘除外,還懂得一些比較不常見的計算符號。例如
**
代表「次方」,所以2 ** 3
就是「2 的 3 次方」,也就是2 * 2 * 2 = 8
。
除了數字之外,Python 也可以處理文字,試著輸入你的名字:
>>> 'I am a Django Girl'
'I am a Django Girl'
我們把這樣的一段文字叫做「字串」。在 Python 中,字串必須用單引號('
)或是雙引號("
)包起來。因為按 Enter 在 Python 中代表「執行這個指令」,所以字串中不能用 Enter。
思考一下:如果我們想在字串裡換行,又該怎麼辦?Python 提供了兩種方法。第一種叫做「跳脫字元」,Python 在遇到某些特定的字元組合時,會把它辨認成其他的意思,例如「換行」就可以寫成
\n
(注意斜線的方向,不要寫成/n
)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「多行字串」,用三個單或雙引號把字串包起來。不過這些就是比較進階的語法,詳細可以參考官方文件對字串的說明。
我們可以用 +
把兩個字串連在一起。試試看:
>>> 'Hello ' + 'Django'
'Hello Django'
也可以用乘號(*
)來重複一個字串:
>>> 'Django ' * 3
'Django Django Django '
或者更厲害的:
>>> 'One little, two little,' + ' little Indians' * 3 + '.'
'One little, two little, little Indians little Indians little Indians.'
你也可以問 Python 字串中有幾個字:
>>> len('I am a Django Girl')
18
噢,等等,這是什麼?上面這段程式,其實就等於問 Python「'I am a Django Girl'
的長度(length,簡寫 len
)是多少」。我們在使用 Python 時,有很多常常想問它的問題。為了方便我們使用,Python 為這些問題建立了一些捷徑,叫做「函式」。當我們使用函式時,會使用這樣的語法:
函式的名字(受詞)
在這裡,我們想問的事情是長度(len
),受詞是 'I am a Django Girl'
,所以就寫成
len('I am a Django Girl')
Python 內建了很多很多的函式可以讓我們使用。我們在後面會慢慢介紹。
既然 len
是用來詢問長度,那麼能不能告訴我們數字有幾位數?
>>> len(304023)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TypeError: object of type 'int' has no len()
好像沒有得到答案,而且 Python 還給了我們一些沒看過的訊息。
恭喜你看到了第一個 Python 錯誤!這個錯誤告訴我們(最後一行冒號 :
後面的內容)整數(integer,簡寫 int
)沒有長度。Python 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只好告訴我們錯誤訊息,請我們修改問題。
思考一下:可是
304023
不是很明顯六位數嗎,為什麼 Python 不懂?回想以前的數學課(啊啊啊啊我知道這回憶不太愉快,對不起),數字有「進位」的概念,例如「十進位」的5
和「二進位」的101
其實是同樣的數值,但寫出來會不一樣。Python 不能亂假設你想用哪一種進位法,所以就放棄了。
好吧,那怎麼辦?把數字轉換成字串就沒問題了!
>>> len(str(304023))
6
我們在 len
函式當中,使用了 str
函式,str()
可以把東西轉換成字串;這下 len
函式就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str
函式把東西轉成字串。int
函式把東西轉成整數。小提醒:我們可以把任何數字轉成文字,但不是所有文字都能轉成數字。想想看,如果我們輸入
int('hello')
,會發生什麼事?實際試試看,驗證你的猜測對不對。
有時候,我們會想在很多地方使用同一個東西。但我們要怎麼告訴 Python,我們想要什麼東西?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哪雙? │ │ 你把那雙襪子放哪去了啦! │
└─v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v──────┘
(・∀・) (°皿° )
母 你
為了讓彼此知道互相在講什麼東西,我們需要為這些東西取名字。這些名字就叫做變數。在 Python 中,是用等號 =
來創造變數。像這樣:
>>> pet = 'Kitty'
這個變數叫做 pet
,內容則是一個字串 'Kitty'
。Python 會為這個 'Kitty'
物件建立一個標籤:
和之前不同,在建立變數時,Python 不會告訴我們任何事情,只會默默建立。
︵︵︵︵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( ...OK ) │ pet = 'Kitty' │
︶︶⩗︶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v───┘
(・∀・) 你
但這樣怎麼知道有沒有建立成功?我們可以問 Python,看它現在知不知道 pet
代表什麼:
>>> pet
'Kitty'
既然是「變」數,代表我們可以改變它的內容:
>>> pet = 'Tuzki'
>>> pet
'Tuzki'
而且因為變數就代表那個東西本身,我們也可以把它傳到函式裡面:
>>> len(pet)
5
或者用來做運算。甚至運算的結果也可以成為變數。
>>> three = 3
>>> four = 4
>>> result = three * four
>>> result
12
但如果我們問了 Python 不認得的變數名稱,會怎麼樣呢?
>>> pat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NameError: name 'pat' is not defined
喔,又是一個錯誤!根據你做錯的事情不同,Python 會按照狀況回應各式各樣的錯誤。稍早我們看過 TypeError
,這裡則是一個 NameError
,代表我們用了錯誤的變數名稱。以後如果看到這個錯誤,記得檢查一下有沒有拼錯字!
Python 本身就有不少內建的物件類型。前面提過了數字和字串,但我們再多看幾個常用的。首先是 list
:顧名思義,它是一個東西的列表。
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串列:
>>> []
[]
對,它是空的。好像沒什麼用!我們來建立上一期威力彩的開獎號碼好了:
>>> lottery = [4, 12, 13, 15, 23, 38]
這樣就有一個 list
變數了!和字串一樣,我們也可以查看它的長度:
>>> len(lottery)
6
如果想把 list
裡面的東西取出來,則可以使用方括弧語法,告訴串列我們想要其中第幾個元件。在電腦世界裡,我們喜歡從 0 開始數,所以最前面的元素會是第 0 個:
>>> lottery[0]
4
>>> lottery[1]
12
我們還可以從後面數回來:
>>> lottery[-1]
38
>>> lottery[-2]
23
小提醒:因為
-0
和0
相等,所以從後面數的時候必須從-1
開始!思考一下:試著在方括弧裡放一些其他數字,例如
6
,7
,100
,-10
等等。試著找出其中的規則,解釋它們的結果。注意有些數字會產生錯誤喔!
串列與前面提到的數字、字串等等有個差異:它可以被修改。舉例而言,如果我們想要把前面號碼中的 12(第 1 個值)改成 22,則可以這樣寫:
>>> lottery[1] = 22
我們再看一次裡面的內容:
>>> lottery
[4, 22, 13, 15, 23, 38]
>>> lottery[1]
22
確實改變了!
dict
)字典和串列很像,只不過它是用來儲存東西之間對應關係,就像——呃,字典,裡面可以存放很多「單字」與「解釋」之間的對應。空字典長這個樣子:
>>> {}
{}
我們來用一個字典紀錄你的個人資訊。像下面這樣(記得把資料換成你自己的!):
>>> my_information = {'name': 'Pusheen the Cat', 'country': 'USA', 'favorite_numbers': [42, 105]}
字典裡面,會包含多個鍵(key)與值(value)的組合。在這個例子裡,我們在 my_information
這個 dict
裡建立了三個項目:
name
鍵對應到 'Pusheen the Cat'
值(是個字串),country
指向 'USA'
(也是字串),favorite_numbers
鍵則指向 [42, 105]
(一個 list
,其中有兩個數字)。如果想檢查 dict
中某一個 key 指向的值,可以使用這個語法:
>>> my_information['name']
'Pusheen the Cat'
和 list
差不多!但使用字典時,要記得的是 key,而不是順序。
如果一個 dict
裡面明明沒有某個值,Python 會怎麼辦?
>>> my_information['age']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KeyError: 'age'
噢,又是錯誤!這次 Python 給了我們一個 KeyError,並且告訴我們是哪個 key 出錯:age
不存在於前面的字典裡。
所以串列與字典其實很類似,都可以用來把很多資料放在一起。可是我們什麼時候該用哪一個呢?下面是一些建議:
list
吧。dict
。同樣的,len
可以用來查看 dict
裡面有多少資料:
>>> len(my_information)
3
和串列一樣,字典也是可變(mutable)物件。如果你想要新增一個 key:
>>> my_information['favorite_color'] = 'citrine white'
>>> len(my_information)
4
如果想刪除裡面的資料,則可以使用 del
(delete 的簡寫)語法:
>>> del my_information['favorite_numbers']
>>> my_information
{'name': 'Pusheen the Cat', 'country': 'USA', 'favorite_color': 'citrine white'}
或者,如果想修改某個 key 對應的值,也沒有問題:
>>> my_information['name'] = 'Pusheen'
>>> my_information
{'name': 'Pusheen', 'country': 'USA', 'favorite_color': 'citrine white'}
在這個例子中,name
對應的值就從 'Pusheen the Cat'
變成 'Pusheen'
了。
除了前面的運算之外,Python 也懂得怎麼比較兩個東西。這個功能在程式設計中十分重要;我們先來看看幾個例子:
>>> 5 > 2
True
>>> 3 < 1
False
>>> 5 > 2 * 3
False
>>> 1 == 1
True
注意最後一個例子,我們用了 ==
這個符號,判斷數字是否相等。這好像和一般的習慣不太相同。回憶一下,我們稍早提到「變數」時,使用了 =
來創造變數,所以在判斷「相等」時,就需要發明一個新符號 ==
。這十分重要:當我們想知道兩個東西是否相等時,千萬記得使用 ==
,兩個等號才對!
我們再看看幾個例子:
>>> 6 >= 12 / 2
True
>>> 3 <= 2
False
這又是什麼意思?其實 >=
與 <=
就等同於數學上的 \ge 與 \le,只是為了方便起見,我們用鍵盤上能找到的文字組合代替特殊符號。但它們的意思其實相同,就是「大於等於」和「小於等於」。
還有一個類似的
我們也可以把多個比較組合起來:
>>> 6 > 2 and 2 < 3
True
>>> 3 > 2 and 2 < 1
False
>>> 3 > 2 or 2 < 1
True
看得懂嗎?這有點像英文,意思也和英文一樣。但 and
和 or
其實也算是 Python 裡的指令:
以上都是數字間的比較。來點不一樣的吧!
>>> 1 > 'Django'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TypeError: unorderable types: int() > str()
又是錯誤!我們在寫程式時,常常會遇到它們。但不要討厭錯誤;Python 是為了幫助我們得到想要的結果,才會在不知如何是好時,用錯誤提示我們程式中需要額外的處理。也因此,Python 會盡可能在錯誤中提示我們需要怎麼改寫程式:在這裡,TypeError 後面指出我們不能把整數(int
)與字串(str
)拿來互相比較。
思考一下:既然 Python 不讓我們比較字串與整數,那該怎麼辦?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必須先想想這個問題:「我們到底想做什麼?」數字與數字可以比大小,但字串要怎麼比大小?喔,可能你是想用字母排序?例如
Pusheen
是 P 開頭,要放在Django
後面:>>> 'Pusheen' > 'Django' True
如果你確實想這麼做,就必須明確告訴 Python,你想比較的東西是「字串」:
>>> str(1) > 'Django' False
這樣 Python 才能理解。重點是,不論你有什麼想法,都要告訴 Python,它才知道該怎麼辦。
在我們比較東西時,Python 需要一個方法告訴我們結果「正確」還是「不正確」。在寫程式時,我們把這個數值叫做布爾值1。布爾值一定是下列兩者之一:
True
:代表正確,稱作「真值」。False
:代表不正確,稱作「假值」。注意第一個字母要大寫(其他小寫),Python 才能認得。
布爾值其實也是數值的一種,所以同樣可以存在變數裡面:
>>> is_cool = True
>>> is_cool
True
或者像這樣:
>>> can_go_home = 2 > 5
>>> can_go_home
False
下面還有幾個例子。輸入看看,想想為什麼結果會如此:
True and True
False and True
True or 1 == 1
print
函式試試下面的指令:
>>> pet = 'Pusheen'
>>> pet
'Pusheen'
>>> print(pet)
Pusheen
如果我們只輸入 pet
,Python 會輸出 pet
這個變數的表示式,當中有七個字母 P-u-s-h-e-e-n,以及前後兩個引號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'Pusheen' │ │ pet 的內容是?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v─┘ └──v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(・∀・) 你
但如果輸入 print(pet)
的時候,Python 會把這個變數的內容「印」出來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Pusheen │ │ 印出 pet 的內容 │
└─────╥───┘ └──v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(・∀・)つ 你
注意前後的引號不見了!Python 在這裡並不是和你對話,而是按照你的指示「印出 pet
的內容」。我們未來會常常用到 print()
這個函式,因為這個函式可以讓我們在不是與 Python 對話時,仍然可以看到變數的值,幫助我們確認程式有沒有錯誤。
直到目前為止,我們都是使用「互動模式」,直接和 Python 對話。但我們前面也說過,實際寫程式時,我們也常常把程式存到一個檔案裡,讓 Python 一次執行。我們接下來要:
我們前面有提過,可以輸入下面的指令,退出互動模式,回到命令列:
>>> exit()
打開慣用的編輯器,建立新檔案,接著就能開始寫程式:
print('I am a Django Girl')
試著回憶前面提到的語法,一行一行寫下來看看。
小提示:在檔案裡不必輸入
>>>
,只要後面的指令即可。
為了讓 Python 執行上面程式,首先必須把檔案存起來。我們在這裡把檔案取名為 my_program.py
,放在桌面上。Python 沒有規定程式碼檔案必須叫什麼名字,但我們通常習慣使用 .py
這個副檔名,來表示這是 Python 程式。
接著我們要應用之前提到的命令列技巧,把命令列切換到桌面目錄:
cd C:\Users\<你的使用者名稱>\Desktop
/Users/<你的使用者名稱>/Desktop
/home/<你的使用者名稱>/Desktop
有成功嗎?如果遇到問題,儘管問!
完成之後,就可以試著讓 Python 執行剛剛建立的檔案。如果要讓 Python 讀取檔案(而不是進入互動模式),只要在執行它時後面加上檔案名稱即可:
python3 my_program.py
python my_program.py
有出現什麼結果嗎?這樣執行和之前一步一步輸入的結果有什麼不同?
小提示:當我們一個一個指令提示 Python 時,Python 會回應我們的每個動作(除了一些列外,例如創造變數等等)。但當我們用它執行一整個檔案時,只有我們使用
print()
,或者程式發生錯誤時,才會得到回應。
學會把程式存到檔案後,我們就可以學習另一個程式設計時必要的工具。
if
…elif
…else
有了布爾值,我們就能叫 Python「如果」某件事情發生,就做某件事情。
打開我們剛剛建立的檔案,把內容換成下面這樣:
if 3 > 2:
如果我們現在存檔,然後執行,就會看到錯誤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2
^
SyntaxError: unexpected EOF while parsing
> python my_program.py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2
^
SyntaxError: unexpected EOF while parsing
這是什麼意思?SyntaxError
代表語法(syntax)錯誤;Python 抱怨它看不懂我們在寫什麼,因為我們只告訴它「如果 3 > 2」,沒說「然後」要怎麼辦。所以我們打開 my_program.py
,補上敘述:
if 3 > 2:
print('It works!')
注意我們在第二行的開頭放了四個空白。這是為了告訴 Python,這一行要在 if
成立時才能執行。其實一個空白就夠了,但是 Python 程式設計師都會用四個,讓排版比較整齊,也比較美觀。
再存檔、執行一次看看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It works!
> python my_program.py
It works!
在前面的例子裡,因為 3 > 2
是 True
,代表它是對的,所以 Python 會執行 if
裡面的程式。但如果不對呢?
if 2 > 5:
print('2 > 5')
else:
print('2 <= 5')
這段程式會得到以下的結果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2 <= 5
> python my_program.py
2 <= 5
因為 2 > 5
並不正確,所以 Python 會跳過 if
後面的段落,而執行 else
後面的程式。
還有更進階的。如果你想要把很多個判斷串在一起,可以使用 elif
(else if 的簡寫):
if 2 > 5:
print('2 > 5')
elif 2 < 5:
print('2 < 5')
else:
print('2 == 5')
執行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2 < 5
> python my_program.py
2 < 5
為什麼會這樣?
實驗看看:可以一次執行更多判斷嗎?例如兩個
if
?或者兩個elif
?或者兩個else
?從上面的範例可以看出來,elif
和else
都可以省略,但可以在沒有if
的情況下使用elif
或else
嗎?之前也講過,其實 Python 用的語法和英文有點像。我們平常講話的時候會怎麼使用「如果」「或者」這些詞?
前面我們看到了像 len
和 print
這些函式。但我們也可以自己創造新的!一個函式其實就是一串 Python 可以執行的程式,就像我們剛剛寫的那些。我們可以把它們集合起來,並用 def
(define 的簡寫)給一個名字。先來看一個簡單的範例:
def hi():
print('Hi there!')
print('How are you?')
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函式!但如果你現在執行程式,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> python my_program.py
因為我們告訴 Python 這是函式,卻沒有實際使用它。把檔案最後面加上一行 hi()
,像這樣:
def hi():
print('Hi there!')
print('How are you?')
hi()
執行看看!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Hi there!
How are you?
> python my_program.py
Hi there!
How are you?
成功!但我們也可以幫函式加上「引數」。例如我們使用內建的 len
時,會在括弧內放一個變數,像這樣:
len('Pusheen')
在這個例子裡,'Pusheen'
就是引數。我們想知道「'Pusheen'
的長度」,所以要把它告訴 len
。如果我們想寫一個「像某人打招呼」的程式,就可以這樣:
def hi(name):
print('Hi ' + name + '!')
hi()
執行看看上面的程式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4, in
hi()
TypeError: hi()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: 'name'
> python my_program.py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4, in
hi()
TypeError: hi()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: 'name'
怎麼又錯誤了!?但一如往常,Python 仍然提供了一些對我們有用的資訊。它說 hi()
(我們剛剛定義的函式)需要一個 argument(引數)name
,但沒有得到。確實如此!我們在定義函式時說過我們想要一個引數
def hi(name):
所以在使用時,當然也要給它一個引數囉。把最後一行改成這樣:
hi('Pusheen')
再執行看看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Hi Pusheen!
> python my_program.py
Hi Pusheen!
成功了!
在寫程式時,我們會不斷遇到很多「東西」,例如前面提到的數字、字串等等。這些東西在程式裡叫做「物件」;舉例而言,數字是一種物件的「類別」(type,或者也叫 class),而 1
、2
、3
、4
等等都是物件,而且屬於「數字」這個種類,所以是數字這個類別的「實例」(instance)。同理,字串是一種類別,而 'Django'
這個物件則是字串的實例。
很難懂嗎?確實如此。仔細思考看看;如果有想不通的地方,就問教練吧!
但這些東西有點抽象;如果我們想要描述我們平常真的會看到的東西——例如,我家的貓——要怎麼辦?這時候我們就必須創造自己的物件類別「貓」,才能產生一個「貓物件」(好像聽起來怪怪的,別在意)。在 Python 中,我們可以用 class
來建立類別:
class Cat:
但貓應該會有些特別的能力才對。例如,它會叫。所以我們可以為貓類別定義一個「叫」的函式:
class Cat:
def meow(self):
print('Meow!')
這和前面看過的函式語法一樣,只是我們在它前面放了四個空白,表示這個函式是貓類別的一部分。注意我們前面說過,def
後面的內容要放四個空白。但 def
本身已經因為 class
要放四個空白,所以他後面的內容前面就有八個空白了。
但有發現嗎,這個函式有一個引數 self
,但根本沒有用到。這是因為「物件的函式」需要知道現在這個物件究竟是誰——以貓來講,我們必須知道究竟是哪隻貓叫了!當然,我們這裡沒有用到這個引數,但稍後就會有例子需要它。
為了執行物件裡的函式,我們必須先創造一個實例(一隻貓),然後再用 .
來表示我們想要使用物件裡面的東西。像這樣:
class Cat:
def meow(self):
print('Meow!')
pusheen = Cat()
pusheen.meow()
創造實例的語法和函數一樣,但我們需要用 =
為產生出來的實例賦予一個名字。接著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名字使用 meow
。執行看看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Meow!
> python my_program.py
Meow!
沒問題!
但上面的物件其實沒什麼用——簡單用函數就可以辦到啦,根本不需要那個 class
!所以我們再來為貓加上一些性質:
class Cat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
self.name = name
def meow(self):
print(self.name + ' Meow!')
pusheen = Cat()
pusheen.meow()
__init__
是一個特殊函式。這個函式很少在程式裡直接被呼叫它,但當我們建立一個實例時(pusheen = Cat()
),Python 會自己去呼叫它!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函式裡面設定一下貓的性質;在這裡我們想貓取名字,所以傳入一個 name
引數。接著,我們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 self
引數,把「現在這隻貓」的名字設定起來。
這種我們很少自己用,但 Python 會幫我們呼叫的特殊函式俗稱「魔術函式」(magic functions),名稱都會在前後各用兩個底線,把名字包起來。
再執行看看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8, in
pusheen = Cat()
TypeError: __init__()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: 'name'
> python my_program.py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my_program.py", line 8, in
pusheen = Cat()
TypeError: __init__()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: 'name'
又出錯了!但這個錯誤訊息好像在哪裡看過。仔細讀讀看!在我們學習函式時,有一個類似的錯誤,是告訴我們函式需要引數,但我們沒有給它。這裡也是一樣:我們的 __init__
需要 name
,但我們沒有給它(注意 self
不用給,Python 會負責)。可是我們根本沒有呼叫 __init__
呀,怎麼給?因為這個函式是 Python 在物件建立時自動呼叫的,所以我們可以在建立物件時給參數,這樣 Python 就會接力把它們傳給 __init__
。所以把程式改成這樣:
class Cat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
self.name = name
def meow(self):
print(self.name + ' Meow!')
pusheen = Cat('Pusheen')
pusheen.meow()
再執行看看: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> python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如果我們把 pusheen
物件印出來,會長什麼樣子?在程式的最後面加上這一行,執行看看:
print(pusheen)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<__main__.Cat object at 0x1006f15c0>
> python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<__main__.Cat object at 0x1006f15c0>
好像不是很有用。我們希望當 Cat
物件被印出來時,可以顯示一些基本資訊,例如這隻貓叫什麼名字。為了這個目的,我們可以增加另一個 Python 魔術函式,讓 Python 在 print
的時候自動呼叫。
class Cat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
self.name = name
def meow(self):
print(self.name + ' Meow!')
def __str__(self):
return 'Cat: ' + self.name
pusheen = Cat('Pusheen')
pusheen.meow()
print(pusheen)
當 Python 需要印出東西時,就會使用魔術函式 __str__
,詢問一個物件,它想被轉成什麼樣的字串。針對 Python 提出的詢問,我們可以使用 return
來回答;在這個例子中,我們的回答是:請使用 'Cat: '
,後面加上這隻貓的名字(self.name
)。
執行起來會是什麼樣子?
$ python3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Cat: Pusheen
> python my_program.py
Pusheen Meow!
Cat: Pusheen
可以理解嗎?當 Python 執行到 print(pusheen)
時,會用 __str__
問 pusheen
這個物件想怎麼被轉成字串。pusheen
的 name
是 'Pusheen'
,所以它會要求 Python 把它轉成 'Cat: Pusheen'
這個字串。
以上就是 Python 的物件。一個物件可以包含一些變數(self.name
),也可以在裡面定義只有該類型物件才能使用的函式。有些函式的名稱比較特殊,是 Python 會自動呼叫的魔術函式,例如 __init__
和 __str__
等等。
我們前面提到,可以用方括弧取出串列裡的內容。但如果你想要一次看所有的內容,就可以使用迴圈,而不用手動一個一個取出。程式就是要自動,不是嗎?麻煩的事情就交給電腦做!
def hi(name):
print('Hi ' + name + '!')
girls = ['Michelle', 'Ola', 'Mosky', 'Phoebe', 'you']
for name in girls:
hi(name)
print('Next girl')
我們把這個程式存檔成 say_hi.py
,執行看看:
$ python3 say_hi.py
Hi Michelle!
Next girl
Hi Ola!
Next girl
Hi Mosky!
Next girl
Hi Phoebe!
Next girl
Hi you!
Next girl
> python say_hi.py
Hi Michelle!
Next girl
Hi Ola!
Next girl
Hi Mosky!
Next girl
Hi Phoebe!
Next girl
Hi you!
Next girl
Python 會自動為 girls
裡面的每一個元素,執行一次 for
區塊裡面的內容。這樣你就不用一個一個對女孩們打招呼了,只要寫一次就好!
恭喜你完成了這個教學!以上就是基礎的 Python 語法;既然你已經學會了這些內容,就可以試著利用 Python 完成你想做的事情。準備好接受下一個課程了嗎?繼續看下去吧。
這個名字來自喬治・布爾(George Boole),一位數學家。↩